题王颂珊先生暨配李太君遗像 其四

底须刻木效丁兰,堂上音容画里看。
不匮孝子有三子,岁时瞻拜当承欢。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怀念和孝心。

前两句说:何必像古人丁兰那样刻木头来纪念父母呢?只要看着堂上父母的画像,就能感受到他们的音容笑貌。这里用对比手法,说明画像比刻木更能生动地保存对父母的记忆。

后两句说:孝顺的儿子有三个("不匮"指不缺乏),每逢节日祭拜时,都能感受到父母生前的欢乐。这里"承欢"二字特别动人,既指子女侍奉父母时的温馨场景,也暗示即使父母已逝,通过祭拜仍能延续这份亲情。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日常画像代替传统刻木,体现更真实的情感寄托
2. "音容"二字让读者仿佛听到看到逝去的父母
3. 把严肃的祭拜仪式转化为温馨的家庭团聚场景
4. 通过"三子"群像,展现孝道的代代相传

诗人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孝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中永远保留着父母鲜活的模样,让思念化作日常的温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