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窦清叔

初来识君面,此行见君心。
匡时有长策,虑远忧且深。
俗亲取近效,雅意入幽沉。
人生贵所依,所依贵知音。
知音得长布,身将比黄金。
我本贫贱士,多思委相寻。
未得办一饭,胡为遽分襟。
征鸿出远塞,西风动疏林。
去去渺万里,何年酒同斟。
含情望无极,白云障孤岑。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和离别的不舍,语言朴实却情感深厚。

开头四句写初次见面就欣赏对方,这次更看清了朋友的为人——朋友心怀天下,有长远打算,但这份远见反而让他比普通人更忧虑。这里用"俗亲取近效"对比普通人的短视,突出朋友的高洁品格。

中间六句是情感核心:人生最重要的是依靠,而最好的依靠是知音。真正的知音比黄金更珍贵。诗人自谦是贫贱之人,却得到朋友真诚相待,连一顿饭都来不及请就要分别,充满遗憾。

后六句用景物渲染离愁:大雁飞向远方,秋风吹过树林,朋友要去万里之外,不知何时才能再共饮。最后望着白云遮住山峦,视线被阻隔,就像友情被迫隔断,留下无限怅惘。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朋友间说心里话。通过日常细节(如"未得办一饭")和自然景物,把知识分子间的君子之交、离别时的不舍与牵挂,写得真挚动人。特别是"知音得长布,身将比黄金"两句,用织布的经线比喻牢固的友谊,比黄金珍贵的比喻既新颖又接地气,道出了友情的真谛。

许衡

(1209—1281)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性嗜学。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以行道为己任。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及即位,授国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议事中书省,乃上疏言事。谓“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陈,然其言多秘,世罕得闻。又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选蒙古子弟教之。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以疾归。卒谥文正。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