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张公洞》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幽静的岩洞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诗的开头提到“髯仙御气已超升”,这里的“髯仙”指的是传说中的仙人,他们通过修炼已经超脱了凡尘,飞升成仙。接下来的“岩洞千秋冷不扃”则描绘了一个千年不变的岩洞,冷清而幽静,仿佛与世隔绝。这两句诗为整首作品定下了一个超然物外的基调。
“若许残铅除白发,敢辞长鑱斸青冥”表达了作者对长生不老的渴望。诗中用“残铅”比喻衰老,而“除白发”则象征着返老还童。作者愿意用“长鑱”(一种工具)去开凿“青冥”(指天空或仙境),表达了他不辞辛劳、追求长生不老的决心。
“坛场岁为民祈福,蒿艾时因鬼乞灵”这两句描绘了人们在这个岩洞中祈福的场景。坛场是人们举行祭祀、祈福的地方,而“蒿艾”则是用来驱邪的植物。这里的“鬼乞灵”暗示了人们在这里祈求神灵的庇护,驱除邪祟。
最后两句“他日重来寻石髓,绛云深坐读黄庭”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再次来到这个岩洞,寻找“石髓”(传说中的仙药),并且在“绛云”深处静静地阅读《黄庭经》(道教经典)。这两句诗充满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岩洞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超脱尘世、追求长生不老和心灵宁静的渴望。诗中的意象和语言都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展现了作者对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
蔡肇
蔡肇(?~1119)字天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蔡渊子。北宋画家,能画山水人物木石,善诗文,著有《丹阳集》,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蔡肇初事王安石,见器重,又从苏轼游,声誉益显。尝与王诜、李公麟、苏轼、米芾等十六人雅集西园。在京师开封任官时,画平冈老木,余纸请李公麟画远水归雁和舟楫,早萌退隐之意。画迹有《松路仙岩图》、《山麓渔舟图》、《雪陂钟馗图》、《松下逍遥图》、《煎茶图》,著录于《绘事备考》。又《仁寿图》相传是其作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