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答蒿叟叠用东坡聚星堂咏雪韵寄怀
我生于世如病叶,满蚀虫痕加霰雪。
老去家祸承国凶,遁迹偷活亦痴绝。
棹湖惘惘魂若迷,攀壑茕茕骨亦折。
往往罢游当落日,身随雁影穿烟灭。
楼头独酌问何年,壮事绮怀飞电掣。
弥天哀愤自开阖,但俯澄漪鉴面缬。
海滨一老善男子,郡国利病察织屑。
呵嘘元气起羸饿,呻号裂梦那忍瞥。
复倾肝膈叠吟咏,寄痛略依变雅说。
呜呼何术挽横流,早验错铸九州铁。
老去家祸承国凶,遁迹偷活亦痴绝。
棹湖惘惘魂若迷,攀壑茕茕骨亦折。
往往罢游当落日,身随雁影穿烟灭。
楼头独酌问何年,壮事绮怀飞电掣。
弥天哀愤自开阖,但俯澄漪鉴面缬。
海滨一老善男子,郡国利病察织屑。
呵嘘元气起羸饿,呻号裂梦那忍瞥。
复倾肝膈叠吟咏,寄痛略依变雅说。
呜呼何术挽横流,早验错铸九州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写下的生命自白,充满了乱世中的苦闷与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破碎的人生写照
前八句像一组电影镜头,用"病叶"自比——布满虫蛀的枯叶还要遭受冰雹摧残,暗示自己一生坎坷。战乱中家破人亡("老去家祸承国凶"),只能像孤魂野鬼般漂泊,在湖面茫然划船("棹湖惘惘"),爬山时瘦骨嶙峋("攀壑茕茕")。最震撼的是"身随雁影穿烟灭",把自己比作落日余晖中即将消失的雁影,充满孤独感。
2. 深夜的自我对话
"楼头独酌"开始出现转折。老人借酒回忆青春年华("壮事绮怀"),那些激情岁月如闪电般短暂。他对着湖水照见自己皱纹纵横的脸("澄漪鉴面缬"),这个细节特别动人,水面波纹就像他脸上的皱纹,也是时代的伤痕。
3. 知识分子的担当
后八句笔锋突转,提到海滨有位心系百姓的贤者(可能指作者友人),能察觉民间疾苦("郡国利病察织屑"),试图拯救奄奄一息的世道("呵嘘元气起羸饿")。最后发出震耳欲聋的质问:到底怎样才能挽救这混乱的世道?就像用错材料铸就的九州铁器,整个国家根基都出了问题。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强烈反差:前半部分是个人的脆弱无助,后半部分突然迸发出忧国忧民的力量。就像一片即将腐烂的落叶,仍然试图记录时代的伤痛,这种"蝼蚁撼大树"的悲壮感,正是诗歌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