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探访饶平古城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平凡的场景传递出深沉的历史感慨。
开篇用战鼓声引出悬念,但只找到残破的石碑,暗示这里曾发生战事却已被遗忘。秋收时节农民忙碌的身影与弥漫山城的雾气,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乡土画卷。当地女子仍梳着传统发髻,居民却多是外来口音,这种矛盾细节透露出时代变迁中文化的交融与流失。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作者本想寻访古迹,却只能像古代绣衣使者般空自吟叹。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残碑""客音""空吟"等意象,巧妙传达出对历史痕迹消逝的怅惘。就像我们回到儿时故乡,发现熟悉的老街变了模样时那种淡淡的失落感,诗人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每个人面对时光流逝的共同体验。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