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迷茫的感慨。
首先,“一日日,一时时”直接点出了时间的快速流逝,日子一天天过去,时间一点点消逝,让人感到时光的无情。接着,“逗到腊八夜,眼上错安眉”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形容到了某个特定的时刻(腊八夜),人们可能会因为忙碌或迷茫而“错安眉”,也就是手忙脚乱,甚至失去了方向感。
然后,“东西不辨,南北狐疑”进一步描述了人们在迷茫中的状态,连基本的方向都分不清,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疑惑。这反映了人生中常有的困惑和不确定性,每个人在某个阶段都可能感到迷失,不知道该如何前行。
最后,“从教万古业风吹(佛成道)”则引入了一种超脱的视角。这里的“业风”可以理解为因果报应或命运的力量,而“佛成道”则是佛教中修行达到觉悟的境界。诗人似乎在说,无论我们如何迷茫,最终还是要接受命运的安排,或者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超越这些世俗的烦恼。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人们在时间流逝中的迷茫和困惑,同时也暗示了通过修行或觉悟来超越这些困境的可能性。它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又传递了一种超脱和释然的精神。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