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二首 其一
七岁入小学,十五学时文。
二十学业成,随计入咸秦。
秦中多贵游,几与书生亲。
年年抱关吏,空笑西来频。
在昔学语初,父兄已卜邻。
跛鳖不量力,强欲缘青云。
四十有牧豕,五十有负薪。
寂寥抱玉献,贱薄倡优陈。
青衫亦区区,何时画麒麟。
遇合仅一二,饥寒几何人。
谁留章甫冠,万古徒悲辛。
二十学业成,随计入咸秦。
秦中多贵游,几与书生亲。
年年抱关吏,空笑西来频。
在昔学语初,父兄已卜邻。
跛鳖不量力,强欲缘青云。
四十有牧豕,五十有负薪。
寂寥抱玉献,贱薄倡优陈。
青衫亦区区,何时画麒麟。
遇合仅一二,饥寒几何人。
谁留章甫冠,万古徒悲辛。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直白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古代读书人坎坷的一生,道出了封建社会寒门学子的普遍困境。
开头像讲故事一样:一个人7岁开始读书,15岁学写应试文章,20岁学成后去京城赶考。但京城里都是权贵子弟,没人搭理穷书生。年年被守城小吏嘲笑"又来考试了"。这里用"西来频"(频繁从西边来)的细节,生动展现了赶考书生的卑微。
中间部分更心酸:小时候邻居都说这孩子有出息,结果像瘸腿的乌龟想登天("跛鳖缘青云"的比喻太扎心)。到了四五十岁还在养猪、砍柴,空有才华却只能像街头卖艺人一样贱卖("抱玉献""倡优陈")。穿了一辈子低微的青衫,却始终没能穿上官服("画麒麟"指官服图案)。
最后发出沉重叹息:能考中的人凤毛麟角("遇合仅一二"),多少人一辈子饥寒交迫?结尾"章甫冠"(儒生帽子)的意象尤其深刻——这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帽子,留下的只是千古悲辛。
全诗像一部快进的纪录片,用20句诗拍完了一个书生的一生。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比喻都像一记重锤:"跛鳖""倡优""章甫冠"这些意象,把古代读书人的尊严被现实碾碎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小镇做题家"的无力感,这就是经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