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臂

胜母陀罗,八万四千,非耶是耶。
效蹋摇娘曲,联时宛转;
胡腾儿舞,旋了交加。
拍案霓裳,张同凤翅,攘处拖环急鼓挝。
呼同坐,把双肩微竦,侧倚琵琶。
曲栏凭晚凉些。
添罗袖、才令一半遮。
更泥他沽洒,卸金跳脱;
教伊展画,替玉鸦叉。
待枕先舒,将盟暗啮,宜印绸缪小字斜。
临当别,捣花房蜥蜴,重系红纱⑴。

现代解析

这首《沁园春·臂》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一场充满异域风情的歌舞盛宴,字里行间流淌着热烈而隐秘的情感。我们分几个层次来品味:

1. 开篇的奇幻色彩
"胜母陀罗"(可能指佛教中的胜乐金刚或某种神秘意象)与"八万四千"(佛教常用数字,表无穷)营造出迷离氛围。舞者似真似幻,既像在模仿胡人舞蹈("效蹋摇娘曲""胡腾儿舞"),又带着天界仙姿("霓裳""凤翅")。急促的鼓点("急鼓挝")让人仿佛听见西域乐器的轰鸣。

2. 肢体语言的诱惑
诗人对"臂"的描写极具挑逗性:舞者肩膀微耸倚着琵琶,罗袖半遮半掩("一半遮"),卸下金镯("卸金跳脱")露出玉臂,这些细节像电影特写镜头,充满情欲暗示却又不露骨。

3. 私密的温柔时刻
后半段转入闺房情景:"暗啮"(轻轻咬)、"印绸缪"(在丝帛上印吻痕)等动作带着孩子气的占有欲。结尾"捣花房蜥蜴"(可能指用蜥蜴形簪子整理头发)、"重系红纱"的细节,把离别前的缠绵写得既香艳又清新。

全诗精髓
表面写歌舞,实则通过"臂"这一意象,串联起公开表演的艳光四射与私密相处的温存。诗人用金玉珠宝(金跳脱、玉鸦叉)衬托肢体之美,用大鼓急挝的喧闹反衬咬臂印字的静谧,在反差中展现爱情的热烈与微妙。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