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日池亭对雨

何事秦人怜楚节,家家蒲酒相怡悦。
苫居嗟我久忘情,停诵蓼莪罢朝谒。
肩舆暂出坐池亭,悠然喜见南山青。
忽惊头上黑云起,四檐飞瀑声泠泠。
却忆吴侬当此日,竞渡龙舟逞飞疾。
锦幖夺得气凌人,不管沈骸坠蛟室。
从来楚俗恤无辜,千古犹怜屈大夫。
角黍綵丝传故事,三闾精爽今存无。
为话前贤挥玉麈,汨罗江远伤遭遇。
离骚读罢鉴前王,谩听淋漓池上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诗人坐在池亭中观雨、怀古的场景,语言平实却充满深意。

开篇用对比手法:老百姓欢庆节日(泡蒲酒、赛龙舟),而诗人却因丧母之痛("停诵蓼莪"指停止念悼亡诗)无法融入欢乐。他独自坐在池亭,突然的暴雨("黑云起""飞瀑声")打破了宁静,自然引出对屈原的联想。

中间巧妙穿插民俗画面:江南龙舟竞渡的热闹("锦幖夺得气凌人"),暗讽世人只图争胜,早已遗忘这个节日纪念屈原的本意。诗人强调楚地传统本应悼念无辜者("恤无辜"),但如今人们吃粽子缠彩线("角黍綵丝")只是走形式,屈原的精神("三闾精爽")是否还在?

结尾升华主题:诗人手持拂尘("玉麈")谈论先贤,将眼前的池雨与汨罗江关联,雨声仿佛《离骚》的回响。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他读完《离骚》看清历史规律(暴君终将被唾弃),此刻听着池上雨声,既是悼念屈原,也是对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共情。

全诗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暴雨是引子,连接当下与历史;粽子龙舟是镜子,照见人心变迁;而池亭里的孤独身影,正是每个时代保持清醒者的缩影。诗人用最生活化的场景(躲雨、看赛舟),道出了对文化传承的忧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