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游山二首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
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树新。峰斜连鸟翅,磴叠上鱼鳞。
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浮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
振翮凌霜吹,正月伫天浔。回镳凌翠壑,飞轸控青岑。
岩深灵灶没,涧毁石渠沉。宫阙云间近,江山物外临。
玉坛栖暮夜,珠洞结秋阴。萧萧离俗影,扰扰望乡心。
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充满奇幻色彩的深山之旅,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神话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现实羁绊的无奈。

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十句)像一部奇幻电影的开场:诗人沿着溪流走进云雾缭绕的深山,看到会动的石头像赶羊群,受惊的野兔差点撞上他的头巾。山洞里秋泉冰凉,岩壁上古树新生,山峰如飞鸟展翅,石阶似鱼鳞叠叠。这里暗藏千年仙鹤和长寿神龟,让人感觉驾着云就能飞升成仙,连沧海都变得像尘埃般渺小。

第二部分笔锋一转:虽然振翅高飞时能俯视霜雪,但回头就看见深谷幽涧。古老的灶台埋在岩缝,石渠被山洪冲毁。远处的宫殿在云端若隐若现,而诗人却像夜宿在祭坛、困在珍珠洞里的修行者。最后四句道出矛盾心境:萧瑟的山景让人想逃离俗世,但纷乱的思乡之情又不断涌来——谁能想到看似美好的山游,反而更让人感到尘世烦恼的纠缠呢?

诗人用"会动的石头""飞鸟状山峰"等新奇比喻,把深山写得既神秘又亲切。最妙的是结尾的反转:原本寻求解脱的旅行,反而让现实烦恼更鲜明。这种"越想逃避越清醒"的体验,就像现代人追求"诗和远方"后,反而更看清生活真相的复杂感受。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