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乱世中的众生相,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和深刻的讽刺。
开篇用"甲士束刀"和"美人倚箫"的强烈对比,瞬间勾勒出动荡时局——士兵在城墙戒备森严,而高楼里的贵族还在享乐。就像电影镜头切换,接着展现江淮难民求渡船的凄惨场景,与贵族运输金银财宝的队伍形成鲜明对照。
中间三句尤为犀利:老百姓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而权贵们一壶美酒就能换来千年恩宠。这里用"一壶酒"和"千岁恩"的夸张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就像现在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最后用"西施台上无黄昏"收尾最妙。西施台是传说中美女西施游玩的地方,这里暗示贵族们的享乐永无止境,永远停留在黄昏的狂欢中,全然不顾外面的民不聊生。明月花影的美景,反衬出人间的苦难更显深刻。
全诗像一组蒙太奇画面,通过士兵、美人、流民、财宝这些意象的快速切换,不用直接批判,就让人感受到乱世中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