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水仙子 思情
海棠露冷湿胭脂,杨柳风寒袅绿丝。寄来书刚写个鸳鸯字,墨痕湮透纸。吟
不成几句新诗。心间事,口内词,多少寻思。
玉钩帘控画堂空,宝篆香消锦被重,无人温暖罗帏梦,梦中寻可意种,碧纱
窗忽地相逢。舌尖恨,心上恐,惊觉晨钟。
芰荷泛月小妆梳,画舸摇风醉玉壶。一杯酒尽青山暮,促归期云共雨,逞疏
狂巽玉喷珠。诗中句,灯下书,此意如何。
现代解析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深闺中的相思之情,通过细腻的景物和动作描写,展现了她内心的孤寂与期盼。
开篇用海棠花沾露、杨柳迎风的画面,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女子收到情书,刚写下"鸳鸯"二字,墨水就晕染了信纸——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她写信时心不在焉的样子,因为满脑子都在想心上人。她想吟诗排遣愁绪,却怎么也写不出新句子,说明思念太深,根本无法集中精神。
中间部分写女子独守空房的寂寞。华丽的房间香气消散,锦被沉重,无人共枕。她在梦中与心上人相会,却在甜蜜时刻被晨钟惊醒,只剩舌尖的遗憾和心中的恐惧。这里用"可意种"(可心的人)和"忽地相逢"的对比,突出美梦易醒的惆怅。
结尾看似转向欢乐场景:女子月下梳妆、泛舟饮酒,实则用"促归期云共雨"暗示她渴望与爱人团聚。最后"诗中句,灯下书"的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揣测:她究竟是想念过去共度的时光,还是在灯下写新的情书?这种含蓄的表达更显情意绵长。
全篇妙在"不说破"——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墨水晕染、美梦惊醒、醉酒疏狂这些生活细节,让读者自己体会女子百转千回的思念。就像我们现代人想念谁时,可能也会反复看手机、写写删删消息一样,古今情感其实是相通的。
吴西逸
[元](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其散曲《自况》云:“万倾烟霞归路,一川花草香车,利名场上我情疏。蓝田堪种玉,鲁海可操觚,东风供睡足。”可从中窥见其性情。散曲内容多写自然景物、离愁别恨或个人的闲适生活,风格清丽疏淡。阿里西瑛作嬾云窝成,自题殿前欢,西逸及贯云石等均有和作。西逸所作曲,今存小令四十余支。(见太平乐府)太和正音谱评为“如空谷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