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母联

痛吾父弃养十二年来,支持家政,上累慈怀,撒手谢尘寰,空说相依西蜀竹;
叹小子奔丧一千里外,匍匐寝门,未聆遗训,摧心挥血泪,何时哭活北堂萱。

现代解析

这首《挽母联》是一位儿子悼念母亲的深情之作,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失去至亲的悲痛与遗憾。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动人之处:

1. 双重的失去之痛
上联开头提到父亲已离世十二年,母亲独自撑起家庭重担("支持家政"),如今母亲也突然离世("撒手谢尘寰"),就像相依为命的竹子被连根拔起("西蜀竹"的比喻)。这里既有对母亲辛劳的心疼,也有突然成为孤儿的无助感。

2. 未能尽孝的遗憾
下联写儿子远在千里之外奔丧,跪倒在母亲灵前("匍匐寝门")却再也听不到叮嘱("未聆遗训")。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通过"哭活北堂萱"的夸张表达显得格外揪心——北堂萱草代指母亲,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眼泪能让母亲复活。

3. 生动的家常比喻
全联没有用深奥典故,而是选用"西蜀竹""北堂萱"这些生活化的植物作比。竹子象征母子相依为命的关系,萱草代表母亲温暖的关怀,让抽象的哀思变得具体可感,就像我们现代人会说"妈妈是家里的太阳"一样亲切。

这首挽联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写出了天下子女共同的情感:当我们失去至亲时,那些没说出口的爱、没来得及做的事,都会化成最深的痛。作者用血泪写就的文字,让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思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