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郊行宫晚景

朱鸟苍茫落远天,碧螺约邈隐暝烟。
萧斋翰席偶今夕,江砚宣毫又隔年。
牧唱几声度墙外,庭花一树舞风前。
壁诗不拟重追忆,自识吟时已惘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黄昏时分在郊外行宫看到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触,整体氛围宁静中带着一丝怅惘。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自然景色(前两句)
"朱鸟"指夕阳像红色的鸟缓缓沉入远天,"碧螺"形容青翠的山峦在暮烟中若隐若现。这两句用颜色(朱、碧)和动态(落、隐)勾勒出黄昏光影变幻的山水画卷,画面开阔又朦胧。

2. 书斋生活(三四句)
"萧斋"是简陋的书房,"翰席"指文人聚会。诗人在某个偶然的夜晚独坐书斋,看着砚台毛笔,突然意识到距离上次写字作画又过了一年。这里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

3. 声音与动感(五六句)
​墙外传来牧童断续的歌声,庭院里一树花朵在风中摇曳。这两个细节让静止的画面突然生动起来——牧歌的淳朴和花舞的轻盈,反衬出行宫的寂静。

4. 内心独白(最后两句)
墙上题写的旧诗已不愿再去回忆,因为诗人突然明白:当初写下那些诗句时,自己就已经处在迷惘中了。这种"惘然"既是当下的心境,也是对过往的重新发现。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朱鸟""碧螺"等新鲜比喻让常见的落日青山显得别致
- 通过砚台、牧歌等小物件小声音传递细腻的时间感
- 结尾的自我觉察很有现代感——原来迷茫不是现在才有,而是一直存在
- 通篇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画面都浸透着淡淡的物是人非之感

就像一个人傍晚独坐时,突然被某个场景触动,继而想起许多往事,最后发现这种怅惘其实早已埋在心底。诗人把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用看似随意的景物排列自然呈现出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