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从读书人转向修行者的心路历程,充满自我调侃和深刻反思。
开头两句说佛家经典(华梵)和儒家名言很不一样,自己刚开始学念经时笨手笨脚。这里用"咒声初学苦难工"这个细节,生动展现初学者手忙脚乱的样子,就像我们第一次接触新事物时的窘态。
中间四句是自嘲:读再多儒家经典(六经),一碰到佛经《楞严经》就变"聋子";像扛着木板走路的人(担板)看不清全貌,心里还惦记着世俗(偷心),根本参不透禅机。这些比喻特别形象,把修行过程中"道理都懂但做不到"的矛盾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用"吃药"打比方:药王菩萨故意把药做成带刺的栗子蓬(栗棘蓬),就是要让人慢慢消化。这暗示修行不能图快,得像咀嚼带刺的食物一样耐心体悟。全诗把深奥的佛理转化成生活化的比喻,让人看到修行不是高高在上的空谈,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真实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