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傍晚的寂寥场景,并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事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景:十月的寒霜降临,诗人独自站在黄昏的池塘边。这里用"清霜""寒塘""夕曛"等意象,营造出萧瑟冷清的氛围。
中间四句抒情:看到落叶飘零,诗人联想到自己就像这落叶一样漂泊无依;望着静止的云彩,更添对友人的思念。他感叹文人常怀屈原那样的忧愤,而现实世界却像海上商船般动荡不安。这里用"湘累怨"(屈原投江的典故)和"海贾文"(海上商旅)两个比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最后两句寄托理想:诗人期待能与友人在华阳山这样的隐居之地相聚,过着戴竹冠、持拂尘、礼拜仙人的清静生活。这展现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全诗通过秋景起兴,将个人漂泊、思念友人与对现实的感慨巧妙融合,最终以向往隐居作结,情感层层递进,展现了古代文人典型的精神世界。诗中运用比喻和典故,但都服务于情感表达,并不晦涩。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