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盗一首

贪得不知义,流风紊四维。
圭珇实盲昏,黥髡亦觊窥。
谅非蹠蹻才,竞揭椎埋旗。
巨猾肆滔天,小丑争攘欺。
立国计安出,顾无以家为。
三州破竹势,吏卒伤挠隳。
越人竟何能,非复尉佗时。
壶箪迎王旅,克捷剑之湄。
闽府幸宴然,一毫未尝亏。
噫吾有以待,致尔由他歧。
残檗失追袭,诸将咸思归。
勉哉方伯职,力拯邻邦危。
漳滨拿未解,蜂蝎生武夷。
姑息倒囷藏,谆复行文移。
近事苟目前,远忧那敢知。
天运未太平,佛力亦其微。
武夫勿告劳,儒冠须出奇。
知人与安民,此责诚塞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乱世中的社会景象,讽刺了贪婪腐败的官员和趁乱作恶的匪徒,同时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 开头批评了贪官污吏和作乱的匪徒。说这些人贪得无厌,不懂道义,扰乱了社会秩序。就像盲人一样昏聩,连罪犯都敢觊觎权力。

2. 接着描写了乱世的惨状:大奸大恶之人横行霸道,小混混也趁机作乱。国家危难之际,官员们却只顾自家利益。三个州接连失守,官兵士气低落。

3. 诗中提到百姓无力抵抗,只能期待朝廷军队来解救。福建地区还算安定,但诗人警告说:我们虽然有所准备,但祸患可能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

4. 最后诗人呼吁:武将们不要叫苦,文官们要出谋划策。真正重要的是知人善任和安抚百姓,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生动的比喻(如"圭珇实盲昏"形容昏聩的官员)让抽象的社会问题变得具体可感
- 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建设性的建议
- 语言直白有力,没有过多修饰,却道出了乱世的真实面貌
- 结尾提出"知人与安民"的治国之道,显示出深刻的见解

诗人通过这幅乱世图景,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至今读来仍能引发共鸣。

苏籀

(1091—?)眉州眉山人,字仲滋。苏迟子。事亲孝,仅十余岁,侍祖辙于颍昌九年,未尝去侧。以祖荫官陕州仪曹,历太府监丞、将作监丞。请祠归,卒年七十余。以文学见知于晁说之、洪炎等人。有《栾城遗言》、《双溪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