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哀悼的是晚清名臣张百熙,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他的才华与遗憾。
上联"学海正狂澜"把当时混乱的学术思想比作汹涌的浪涛,用"中流砥柱"这个成语反问:现在谁能像张百熙这样成为学术界的支柱?既赞美他生前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定海神针作用,又暗含对他逝去后学界无人引领的担忧。
下联先说他本应在政坛大展宏图("吏才期大用"),但早年却像隐士般低调("小隐"),没能充分发挥他选拔人才的才能("铨衡"指考核任用官员)。这里既有对逝者怀才不遇的惋惜,也暗含对他淡泊名利的赞许。
全联通过"狂澜与砥柱"的动静对比、"大用与小隐"的抱负反差,塑造出一位在动荡时代既能坚守学术正道,又淡泊处世的士大夫形象。最打动人的是字里行间那种"国家失去栋梁"的痛惜,以及对他未竟事业的遗憾,让今天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深切的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