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鱼台道时看到的乡村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碧绿原野,当地人依水而居。断裂的山脉连接着石坡,干涸的河道反而让湖边的田地更肥沃。这里用"断山""涸水"等看似残缺的意象,反而展现出一种自然的生命力。
中间两句写当地生活:这里是靠打渔种田为生的地方,水草丛生的湿地成了大雁野鸭的天堂。诗人用"佃渔地""雁鹜天"这样朴实的词语,生动勾勒出渔村特有的生活图景。
最后两句抒情:诗人看着这淳朴的乡村生活,联想到自己漂泊无定的处境,不禁感到惭愧。这里的"自惭"不是真的否定自己,而是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乡村的宁静祥和。诗人通过对比自然的生生不息与自己的漂泊无依,流露出对平凡生活的珍视。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让读者在寻常景物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