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幼子
少年会有役,辛苦何足言。
四十今过二,向后多衰年。
拨弃悠悠情,当从予所便。
夜分偶感触,顾影心悁悁。
忆我去冬时,种麦来溪田。
小儿才五岁,叱叱扬耕鞭。
随我至溪畔,背我弄溪泉。
日暮徐来归,持锄趋我前。
今春忽假馆,僻近西山偏。
牵衣频送我,正傍溪田边。
溪水亦活活,溪麦亦芊芊。
自从别家来,岁月如流迁。
麦今已可刈,儿今谁共怜?
我意欲反棹,遇事苦迍邅。
怀乡方伫立,东望惟云烟⑴。
四十今过二,向后多衰年。
拨弃悠悠情,当从予所便。
夜分偶感触,顾影心悁悁。
忆我去冬时,种麦来溪田。
小儿才五岁,叱叱扬耕鞭。
随我至溪畔,背我弄溪泉。
日暮徐来归,持锄趋我前。
今春忽假馆,僻近西山偏。
牵衣频送我,正傍溪田边。
溪水亦活活,溪麦亦芊芊。
自从别家来,岁月如流迁。
麦今已可刈,儿今谁共怜?
我意欲反棹,遇事苦迍邅。
怀乡方伫立,东望惟云烟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中年父亲对远方幼子的深情思念,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浓浓的亲情,读来朴实动人。
全诗以时间线展开:
1. 开篇写诗人42岁仍在外奔波("少年会有役"),虽然辛苦但觉得理所当然。夜深人静时("夜分偶感触"),孤独感突然涌上心头。
2. 回忆部分最打动人:用白描手法还原去年冬天带5岁儿子种麦的场景:
- 孩子天真地挥鞭学耕地
- 顽皮地背对父亲玩溪水
- 傍晚回家时,小小身影扛着锄头走在前面
这些画面充满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看到温馨的父子互动。
3. 现实对比:
- 春天诗人搬到西山附近("今春忽假馆")
- 离家时孩子拉着衣服送到溪田边
- 现在溪水依旧流淌,麦子成熟("溪水亦活活,溪麦亦芊芊"),但孩子无人陪伴
4. 情感爆发点:
- "麦今已可刈,儿今谁共怜"——庄稼成熟与孩子成长形成双重时间刻度
- 想回家却受阻("遇事苦迍邅")的无奈
- 结尾望着家乡方向只有云烟,留下无尽惆怅
艺术特色:
- 用种麦、玩水、扛锄头等农村常见画面,构建真实可感的生活图景
- "溪水活活/麦子芊芊"的景物依旧反衬人事已变
- 语言平实如话家常,但字字含情
现代启示:
这首诗道出古今打工人的共同心酸:为生活离家,错过孩子成长。那些看似普通的亲子互动,成为最珍贵的记忆。提醒我们珍惜与家人相处的平凡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