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刘忱明复龙图为画山水
然多华丹少泉石,清格往往人间无。
至今百存无一二,存者真伪难分区。
营丘李成称绝迹,峰岩秀拔非常模。
穆之洒落亦其亚,玉堂屏上潇湘图。
董屈许范凡数辈,隐隐俗气藏肌肤。
乃知山水系绝品,笔墨造化非功夫。
要之文章之绪馀,世上真巧归吾儒。
益昌台府少文字,见性文室谈毗卢。
龙门雪景生坐隅,山潜水奥争奔趋。
倚空直干斗孤耸,缘险古道盘萦纡。
拥衲禅僧对寂寞,携琴朝士来崎岖。
主人肆笔聊自娱,新言默与天机符。
公家清白传数世,经济满腹冰霜壶。
一言不用辄掉臂,五年蜀使甘驰驱。
时将素毫写胸臆,宁复意外分精粗。
复古虽清尚许格⑴,与可亦壮非燕徒⑵。
岂如公思(自注:去。)脱羁束,破碎嵩华倾江湖。
穷冬从公熟窥看,爱重不觉声嗟吁。
灵峰北菀助萧爽,雪不到地风号枯。
平生好画已成癖⑶,宁借不喜临与摹。
出公门下欠公笔,有类客海遗明珠。
愿公乘兴一挥洒,束绢数幅光芬敷。
异时解组还故庐,皎洁将伴林泉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强至写给画家刘忱(字明复)的一首求画诗,主题是赞美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并恳请对方为自己作画。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隐隐俗气藏肌肤”)
诗人先吐槽晋唐以来的绘画风气:当时画家们追求小巧精致的工笔画(小笔),画作价格虽高但大多色彩艳丽(华丹),缺少山水自然的灵气(泉石)。他点名表扬了两位画家——李成和穆之,他们的山水画风格清雅脱俗,尤其是李成的山峰画得挺拔独特。但其他一些名家(董屈许范)的作品,诗人觉得藏着股俗气。
第二部分(“乃知山水系绝品”到“宁复意外分精粗”)
这里诗人提出核心观点:真正的山水画是"绝品",不是靠死功夫能画出来的,而是像写文章一样需要天赋(文章之绪馀)。他夸刘忱为人清高(经济满腹冰霜壶),在蜀地当官五年却不爱逢迎(一言不用辄掉臂),画画只是为了抒发胸中意境(写胸臆),根本不在乎细节精不精细。
第三部分(“复古虽清尚许格”到“雪不到地风号枯”)
诗人用对比手法继续夸刘忱:有些画家虽然画风清雅(复古)或雄壮(与可),但都比不上刘忱的画洒脱不羁——他能把嵩山华山的气势(破碎嵩华)和江湖的壮阔(倾江湖)都画出来。诗人说自己整个冬天都在欣赏刘忱的画,尤其喜欢那些北面山峰的萧瑟感(灵峰北菀助萧爽),连风雪都显得格外苍劲。
第四部分(最后到结尾)
诗人直接表白:我从小爱画成痴,但不喜欢临摹别人。现在就像进了宝山却错过明珠(客海遗明珠),就差您一幅真迹了!求您挥笔给我画几幅(束绢数幅光芬敷),等您退休回乡(解组还故庐),这画就能陪着我归隐林泉啦。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对比夸人:先踩其他画家"太俗",再捧刘忱"超凡脱俗",夸得真诚又不肉麻。
2. 把画说活:形容画中的山会"争奔趋",风雪能"号枯",让人仿佛亲眼见到画作。
3. 小心机藏深情:表面是求画,实际在说"只有你的画配得上我的品味",既抬高了对方,又暗示自己懂艺术。
4. 文人式撒娇:最后把自己比作"错过明珠的旅人",不说"我想要",而说"没了你的画我人生不完整",含蓄又风雅。
全诗把艺术鉴赏、人格赞美和委婉求画完美结合,堪称宋代文人"高级社交"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