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学士有家藏仲长统□隐□□□□宋齐彦赵子昂有诗次韵

老瞒盗汉鼎,不下安汉公。
参军著昌言,何如草玄雄。
一壑岂不美,奈此尘羁中。
居然不成往,千古空悲风。
东京名节士,伟哉五噫鸿。
山间变姓名,讵肯随旌弓。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不同选择,探讨了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核心思想是"在乱世中如何保持气节"。

前四句用曹操(老瞒)和王莽(安汉公)作对比:曹操篡夺汉室权力,却比不上王莽的虚伪。这里暗含讽刺——表面上忠臣(王莽)可能比明目张胆的篡位者更可怕。

中间六句聚焦知识分子困境:像仲长统(参军)这样的学者,虽然能写治国良策(昌言),但不如扬雄(草玄雄)埋头著书来得纯粹。诗人感叹山林隐居虽好,但总被世俗牵绊,最终只能空留遗憾。这里"一壑岂不美"的转折特别动人,道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最后四句以梁鸿(五噫鸿)为例,赞美真正的气节之士:这位东汉名士宁可变姓名隐居,也不愿为权贵效力。"讵肯随旌弓"的"旌弓"指权贵的仪仗,用具体形象拒绝的姿态显得格外坚决。

全诗用历史人物群像构成蒙太奇:有奸雄、伪君子、学者、隐士,最后落脚在对"变姓名"隐居的赞赏。诗人没有说教,而是让不同的人生选择相互映照,让读者自己体会:在权力面前,沉默的坚守比华丽的言辞更可贵。这种通过历史对话现在的手法,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