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在深秋时节的艰难处境,以及他面对困境时复杂的心境变化。
开头两句"穷秋客舍风雨凄,破釜生鱼甑有衣"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诗人的窘境:深秋时节,寄居在简陋的客栈里,风雨交加,锅具生锈长出了霉斑("生鱼"指铁锈),蒸饭的甑子里只剩下破旧的衣服。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生活的困苦。
中间四句通过历史典故表达诗人的心理挣扎。"东陵瓜"讲的是秦朝灭亡后,贵族邵平沦为平民种瓜的故事;"西山薇"说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典故。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既表达了自己不愿像邵平那样彻底放弃文人身份去务农,又觉得像伯夷叔齐那样坚守气节实在太难。
"黄精可疗饥"是说山间草药可以充饥,"瑶草"是传说中的仙草,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想要通过采药来维持生计的念头。但"故园万里"又暗示着现实困境:家乡远在万里之外,连采药充饥都难以实现。
最后两句"未辨登山拾瑶草,且复从公茹石芝"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说既然找不到仙草,那就暂且跟着达臣(诗题中的官员)一起吃石耳(一种生长在石头上的菌类)。这既是一种自我解嘲,也体现了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智慧: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同时也不过分固执,懂得变通生存。
全诗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描写和巧妙的历史典故运用,展现了一个落魄文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真实心理:既有清高自持的一面,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这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