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名叫黄制置的官员的祝寿诗,表达了对师长的感恩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前四句写自己拜师学艺的经历:作者谦虚地说自己很晚才明白人生道理,提起衣襟恭敬地拜入师门。师门很高大庄严,师生们都衣着整齐、谈吐文雅。这里用"曳裾"(提着衣襟)这个动作,生动表现了拜师时的恭敬态度。
中间四句写师生情谊:老师像擦拭珍贵的宝玉一样培养自己,又像春风吹拂般关心自己的辛苦。作者想用"一饭之恩"的典故来表达报答之心,思绪飘到了渭水边(可能指师生共同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用"拂拭长光贾"的比喻,形象说明老师对自己的精心栽培。
最后六句写人生感悟:燕子认得自己的窝,瘦马在春天会想念青草,暗喻人都会思念根本。作者期盼能进入朝廷施展抱负("钧播"指朝廷权力),像天地一样广阔无边。最后两句用"坱圠"(广大无边)这个词,表达了对实现抱负的渴望。
全诗通过拜师、感恩、思乡、述志四个层次,展现了传统文人尊师重道、知恩图报的情怀,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诗中用燕子归巢、瘦马思草等生活化的比喻,让深刻的感情显得亲切自然。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