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住东林周太尊缪西冷过宿

君不见日光西没月东出,大地晴阴是何物。良辰美景无二三,风雨晦明常六七。

白雪多从脑后生,青山半向尘中失。人生能得几多时,知己灯边频促膝。

我惯香山三十年,我住东林才半日。半日閒人半日忙,送往迎来非一一。

黄昏客散掩荆扉,水亭月上风萧瑟。周生缪生兴独高,出门畏与时流匹。

孤城吹角巷无人,自抱衾裯到蓬荜。相逢大笑腐儒禅,解道非心亦非佛。

殷勤留客话深宵,手拨寒灰煨榾柮。一更明月二更云,半夜雨声喧蟋蟀。

微云细雨眼前过,依旧孤光生白室。底事明明举似君,净似琉璃黑如漆。

坐到天明捲幔看,君不见月光西没日东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和人生哲理的夜晚聚会场景,语言生动直白,传递出豁达通透的生活态度。

开篇用"日光西没月东出"的自然现象,点明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道理。诗人感叹人生中真正美好的时光很少("良辰美景无二三"),而艰难困苦的日子却很多("风雨晦明常六七")。"白雪多从脑后生"暗示岁月催人老,"青山半向尘中失"说名利如浮云。

中间部分描写诗人在东林寺半日清闲半日忙碌的生活状态。黄昏客散后,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周生、缪生)来访。他们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畏与时流匹"),在寂静的夜晚("孤城吹角巷无人")来到诗人简陋的住处("蓬荜")。

最精彩的是他们彻夜畅谈的场景:围炉拨灰取暖("手拨寒灰煨榾柮"),笑谈佛理禅机("大笑腐儒禅"),看云卷云舒("一更明月二更云"),听夜雨虫鸣("半夜雨声喧蟋蟀")。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文人雅士超脱世俗的闲适生活。

结尾呼应开头,用"月光西没日东出"的循环,暗示人生起落本是常态。全诗通过一个具体的夜晚聚会,表达了看淡名利、珍惜知交、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诗人用生活中常见的景象(日月更替、风雨阴晴)和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人生智慧,读来既亲切又发人深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