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官员远赴他乡任职的情景,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首句“从宦舟行远,浮湘又入闽”直接点明了主题:官员乘船远行,先经过湘江,又进入福建。这里的“从宦”指的是担任官职,“舟行远”则暗示了旅途的艰辛和漫长。
接下来的“蒹葭无朔雁,柽栝有蛮神”描绘了沿途的风景。蒹葭是水边的芦苇,朔雁是北方的大雁,这里说“无朔雁”可能暗示了环境的陌生和孤寂。柽栝是一种树木,蛮神则指当地的神灵,暗示了地方文化的差异。
“传吏閒调象,山精暗讼人”进一步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传吏是传递消息的官员,调象可能是指驯养大象,展现了异域风情。山精是传说中的山中精怪,暗讼人则可能指当地的神秘习俗或纠纷,暗示了官员在新环境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最后两句“唯须千树橘,暂救李衡贫”表达了官员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千树橘指的是大量的橘树,李衡是古代一位以种植橘树致富的人物。这里的意思是,官员希望通过种植橘树来改善生活,暂时摆脱贫困,展现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官员远行的情景,展现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挑战,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也透露了官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