鞓红 灵谷寺看牡丹,未及谷雨而开已过半,花色仅红紫粉白三种。洛花以黄者为贵,北京崇效寺有之,闻兵燹后已不存矣

买栽无地,寻幽古院。
可胜却、珠帘蕊馆。
洛花绝异,露黄娇婉。
恐别与、徐熙画卷。
得似唐宫,沈香亭畔。
许带笑、倾城比看。
玉容惜醉,翠云偷展。
也莫道、东君不管。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灵谷寺观赏牡丹的情景,并借花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赏花与遗憾
- 开篇点明时间:牡丹在谷雨节气前就已开过半,花色只有红、紫、粉、白四种,略显单调。
- 提到洛阳牡丹以黄色为贵,但北京崇效寺的黄牡丹因战乱已不复存在,暗含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2. 花的拟人化描写
- 诗中用"露黄娇婉""玉容惜醉"等词将牡丹比作娇羞的美人,花瓣如翠云舒展,生动形象。
- "许带笑、倾城比看"更赋予牡丹倾国倾城的魅力,仿佛在与赏花人互动。

3. 历史联想与文化寄托
- "得似唐宫"联想到唐代宫廷赏牡丹的盛景(如李白笔下"沈香亭畔"的典故),表达对盛世的追慕。
- 提到五代画家徐熙(擅画花鸟),暗示眼前牡丹美如艺术珍品,增添文化厚重感。

4. 含蓄的感慨
- 结尾"东君不管"(东君为春神)表面嗔怪春神不呵护花朵,实则可能隐喻时局动荡对美好事物的摧残,与前文"兵燹(战火)"呼应。

整体魅力
诗人通过细腻观察,将牡丹的色、态、神与历史典故自然融合,在赏花中寄托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缺憾的无奈。语言清丽婉转,读来仿佛能看到牡丹摇曳生姿,感受到作者淡淡的怅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