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轩为宗旨南作

一笑轩中行复坐,青山白云不可唾。六户虚凝绝点尘,经案铜瓶安一个。

灵山对众拈花时,百万龙象徒蚩蚩。金色头陀独解事,冁然微笑扬双眉。

笑边真旨凭谁委,木强杨歧未相许。客来不必更踌躇,便应识取轩中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为"一笑轩"的禅意空间,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典故,传递出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前四句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禅室景象:诗人在轩中或行或坐,面对青山白云这样纯净的自然景色,连唾弃都觉得是亵渎。禅房六面通透不染尘埃,简朴的经案上只摆着一个铜瓶。这里用极简的摆设,突出了"少即是多"的禅意。

中间四句借用佛教典故:当佛祖在灵山拈花示众时,百万信徒茫然不解,只有迦叶尊者会心一笑。这个"拈花微笑"的典故,点明了"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的禅宗真谛。诗人用"冁然微笑扬双眉"这样生动的表情描写,让古老的典故变得鲜活可感。

最后四句转入现实:真正的禅意不必刻意追求,就像当年木讷的杨歧禅师最终也领悟了真谛。诗人告诉来访的客人:不必犹豫迟疑,只要用心体会,就能认出这个禅室真正的主人——其实就是指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悟性。

全诗最妙的是把"笑"这个日常表情升华成禅悟的象征。从轩名"一笑"到迦叶的微笑,再到对客人的会心一笑,层层递进地告诉我们:人生最高的智慧,往往就藏在那看似简单的会心一笑中。诗人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把深奥的禅理说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