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苗山
昔年兵气冲扶桑,为虺、为蛇海上狂。
军中惟有哥舒翰,城下竟无张睢阳!
岛夷猖獗不可制,一撮苗山能抵当。
台湾破碎已三载,至今人说徐、吴、姜。
徐君勇敢推善战,儒巾结束变戎装。
腰下长携三尺刃,手中能擎百子鎗。
冲锋独队遏强敌,出没山林成战场。
姜君勇悍亦异常,一时驱虏如驱羊。
吴君统率同一气,义旗一竖神扬扬。
诚知大敌未易禦,民众骤合非久长。
又况援师不足恃,岂能只手除欃枪!
如火如荼敌军至,六月、七月人惶惶。
苗栗山头台安海,西有舟鲛东有狼。
为猿、为鹤不可知,数君名在家已亡。
存没死生疑传疑,生死于君两不妨。
生为国士死国殇,望风凭吊歌一章!
军中惟有哥舒翰,城下竟无张睢阳!
岛夷猖獗不可制,一撮苗山能抵当。
台湾破碎已三载,至今人说徐、吴、姜。
徐君勇敢推善战,儒巾结束变戎装。
腰下长携三尺刃,手中能擎百子鎗。
冲锋独队遏强敌,出没山林成战场。
姜君勇悍亦异常,一时驱虏如驱羊。
吴君统率同一气,义旗一竖神扬扬。
诚知大敌未易禦,民众骤合非久长。
又况援师不足恃,岂能只手除欃枪!
如火如荼敌军至,六月、七月人惶惶。
苗栗山头台安海,西有舟鲛东有狼。
为猿、为鹤不可知,数君名在家已亡。
存没死生疑传疑,生死于君两不妨。
生为国士死国殇,望风凭吊歌一章!
现代解析
《哀苗山》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歌,讲述了台湾历史上的一段抵抗外敌的故事,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一开始,描绘了昔年外敌入侵的混乱局面。当时敌人猖狂,海上战火不断,军队中只有像哥舒翰这样的名将,却缺少像张睢阳这样坚守城池的英雄。台湾已经破碎三年,但人们依然记得徐、吴、姜三位英雄。
接下来,诗歌详细描写了这三位英雄的事迹。徐君勇敢善战,脱下儒生的衣冠,换上戎装,手持兵器,带领队伍冲锋陷阵,在山林间与敌人周旋。姜君同样勇猛,驱赶敌人如驱赶羊群。吴君则统领全局,义旗高举,士气高昂。
然而,诗歌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凉。虽然这些英雄奋起抵抗,但面对强大的敌人,民众的力量终究难以持久。援军也不可靠,单靠他们无法彻底击退敌人。敌军如烈火般袭来,六月、七月的台湾陷入一片恐慌。
最后,诗歌表达了对英雄的哀悼和敬仰。苗栗山和台安海见证了这些英雄的牺牲,他们的名字虽在,但家园已亡。无论他们是生是死,都无愧于国家和人民。他们活着是国家的栋梁,死也是为国捐躯的烈士。诗人望风凭吊,写下这首诗歌,表达对他们深深的敬意。
整首诗歌通过对英雄事迹的描写和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展现了台湾人民在危难时刻的英勇抗争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对英雄牺牲的悲痛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英雄主义的悲壮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