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东汉尚名节,矫枉或过之。
吾观晋王祥,其行何足师。
寒冰岂容卧,陟负非其时。
不见姜诗妻,诚感天自遗。
惟孝本庸行,夫岂事诡奇。
良由心好名,姑作不情为。
不然临深戒,在彼非不知。
守身义孰大,出处偏多疵。
扬雄莽大夫,著书拟《论语》。
韩偓拒朱温,诗丽若好女。
两人使不仕,美恶何由著。
必谓佻达流,名教非所与。
定论及盖棺,品节悬几许。
孰为旋风蓬,孰作中流柱。
圣哲固知人,弗由言貌取。
奈何后世士,凭文以荐举。
吾观晋王祥,其行何足师。
寒冰岂容卧,陟负非其时。
不见姜诗妻,诚感天自遗。
惟孝本庸行,夫岂事诡奇。
良由心好名,姑作不情为。
不然临深戒,在彼非不知。
守身义孰大,出处偏多疵。
扬雄莽大夫,著书拟《论语》。
韩偓拒朱温,诗丽若好女。
两人使不仕,美恶何由著。
必谓佻达流,名教非所与。
定论及盖棺,品节悬几许。
孰为旋风蓬,孰作中流柱。
圣哲固知人,弗由言貌取。
奈何后世士,凭文以荐举。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探讨了"名节"与"真诚"的关系,核心思想是说:刻意追求名声反而会失去真正的品德。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批评"作秀式尽孝":以晋朝王祥"卧冰求鲤"为例,指出这种极端行为不是真孝顺,而是作秀。就像现在有人故意摆拍行善一样,真正的孝心应该体现在日常细节中。
第二部分对比两种历史人物:一边是扬雄(投靠奸臣却写道德文章)和韩偓(拒绝权贵但诗风柔美),说明不能单看表面行为或文采来判断人品。就像现在不能因为一个人文笔好就认定他品德高尚。
第三部分点明主旨:历史评价就像盖棺定论,关键要看人在大是大非前的选择。有些人像墙头草(旋风蓬),有些人则是非分明(中流柱)。真正智慧的人能看透本质,不会单凭表面言行判断他人。
诗人最后感叹:可惜后世选拔人才,还是过分看重文章表面功夫。这就像现在社会过度看重学历、证书,而忽视实际品德和能力。
全诗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功夫迷惑,真正的品德体现在日常坚守的原则中,而不是刻意表演的"高光时刻"。这对当今社会追求流量、作秀的现象仍有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