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古老而荒凉的大道,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了人生道路的艰辛与无奈。
前四句勾勒出黎明时分的景象:鸡叫声迟迟响起,月亮早早落下,行人出门看见天上的星星。这条大道尘土飞扬,年复一年从未长出过春草。这里用"荒鸡""月落"营造出冷清氛围,"飞古尘"暗示道路的古老与荒芜,"无春草"则象征缺乏生机。
中间四句用两个强烈比喻表达改变现状的愿望:想把道路堆成高山,但山路九曲十八弯难以攀登;想把它凿成河流,却要面对汹涌波涛。这两个比喻生动展现了无论选择哪种人生道路,都会面临巨大挑战。
最后两句用夸张手法点明主旨:除非让马失去四条腿、车轮变成方形(即违背自然规律),这条路才可能长出春草。这实际是在说,人生道路的艰难是不可避免的常态,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全诗通过"大道"这个核心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巧妙结合,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之路充满艰辛,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诗人用具体可感的画面,让读者体会到面对艰难前路时的无奈与坚韧。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