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诗呈林忆君

君不见西湖丹青久未调,忍使画师气丧凋。
吴姝亦悲无颜色,镜里春山谁能描?
林生独出云水际,泼墨吮毫非儿戏。
倏忽纸上落霞烟,要使人工识天意。
当时运笔如运帚,吴儿惊倒蛟龙走。
垆边却顾眼波横,不觉覆尽杯中酒。
今从灵峰探梅花,未到孤山处士家。
孤山梅花亦何有?想见雪壁墨翻鸦。
嗟我江北陶朱徒,冰雪先汝濯髭胡。
南来倘能致风雨,与汝一洗春山媚吴姝。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西湖为背景,通过生动的艺术创作场景,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艺术灵感的赞叹。

开头说西湖的美丽画卷很久没人描绘,让画师们感到失落,连吴地的美女也因景色失色而悲伤——这里用“丹青久未调”暗示西湖之美需要被重新发现。

接着,诗人提到一位姓林的画师(林生)在云水间挥毫泼墨,他的创作不是儿戏,而是瞬间让纸上浮现霞光烟云,仿佛要让人们明白天意的奥妙。这里用“运笔如运帚”形容他作画时的大气磅礴,连旁观者(吴儿)都震惊不已,仿佛看到蛟龙游走。而画师自己却淡定自若,甚至不小心打翻了酒杯,显得潇洒不羁。

后半部分,诗人从艺术创作转向对自然景色的感慨。他说自己去灵峰赏梅,却未到孤山(林逋隐居处,以梅闻名),但即便孤山的梅花也不及林生笔下的墨梅那样生动,仿佛雪白的墙壁上翻飞着墨鸦(形容墨梅的灵动)。

最后,诗人自嘲是北方来的俗人(“陶朱徒”指追逐名利者),胡须上还带着冰雪,但若能带来风雨(比喻艺术或情感的激荡),愿与林生一起,用笔墨重现西湖的春色,让吴地美女重新焕发光彩。

精髓与魅力:
1. 艺术与自然的交融——画师的笔墨不仅描绘西湖,更赋予它新的生命力,甚至超越真实景色。
2. 豪放与细腻并存——用“运帚”“蛟龙走”写画师的狂放,又用“霞烟”“墨翻鸦”表现画面的精致。
3. 幽默与自嘲——诗人调侃自己“俗气”,却愿以风雨助兴,体现对艺术的热忱和谦逊。

整首诗像一场酣畅淋漓的创作直播,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画师挥毫、墨色飞舞,感受到艺术唤醒自然的震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