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泰伯庙

三让身将隐,千家国亦偏。
庙唯称至德,乡不讳先贤。
卜洛无王业,归吴有墓田。
县官修伏腊,野老记流传。
风土变夷后,云山采药前。
柱痕龙跃夜,松盖鹤栖年。
阶藓乾秋日,炉尘幂暮烟。
仰瞻遗像肃,端委尚依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参拜泰伯庙时的所见所感,通过通俗易懂的意象展现了泰伯的品德和当地人对他的敬仰。

开篇用"三让身将隐"点明泰伯主动让位、隐居吴地的高尚品格,就像现代人主动放弃名利一样难得。"千家国亦偏"说这里虽偏远,却因泰伯变得特别。庙里尊称他为"至德",当地人毫不避讳地纪念这位先贤,说明他的精神深入人心。

中间部分用对比手法:泰伯放弃洛阳的王业("卜洛无王业"),选择在吴地终老("归吴有墓田"),就像现代人放弃大城市机会回到家乡。官员按礼制祭祀("县官修伏腊"),老百姓口口相传他的故事("野老记流传"),说明无论官方民间都敬重他。

写景部分生动如画:庙里柱子有龙跃的痕迹,松树像伞盖让白鹤栖息,石阶的苔藓、香炉的灰尘,这些细节让古庙充满岁月感。最后"仰瞻遗像肃"写作者肃然起敬,看到泰伯塑像衣冠端正,仿佛还能感受到他的精神风貌。

全诗通过庙宇环境、历史典故和民间记忆的交织,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贤者即便隐居偏远,他的品德也会像松鹤一样长青,被世代铭记。这种对精神传承的描写,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