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望富春山吊伊孝廉用老杜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韵
日出富春江,连山映崔嵬。
孤云识归路,往栖子陵台。
积雪浩漠漠,飞鸟去不回。
清光转林麓,豁达户牖开。
回峰抱春阴,虚壑松声哀。
恸哭志士尽,飒沓西风来。
尚怜伊孝廉,白骨埋苍苔。
赍志就埋没,何地无贤才。
孤云识归路,往栖子陵台。
积雪浩漠漠,飞鸟去不回。
清光转林麓,豁达户牖开。
回峰抱春阴,虚壑松声哀。
恸哭志士尽,飒沓西风来。
尚怜伊孝廉,白骨埋苍苔。
赍志就埋没,何地无贤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后富春山的壮丽景色,同时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已故伊孝廉的哀悼和对人才埋没的感慨。
开头四句写日出时富春江和群山的壮美景象。"孤云识归路"用拟人手法,说云彩认得去严子陵钓台的路,暗示诗人对隐士高洁品格的向往。
中间六句着重描写雪后山景。"积雪浩漠漠"展现辽阔雪景,"飞鸟去不回"暗含时光流逝的惆怅。"清光转林麓"写阳光穿过树林的明亮,"回峰抱春阴"用拟人写山峦环抱的景象,而"虚壑松声哀"则以松涛声传递哀思。
最后六句转入抒情。诗人看到西风飒飒,联想到志士已逝,特别为伊孝廉的白骨埋没在青苔之下而痛心。"赍志就埋没"是说怀抱大志却被埋没,最后发出"何地无贤才"的感叹,表达了对天下英才不得重用的愤懑。
全诗通过雪后山景的苍茫壮美,反衬人才埋没的悲凉,情景交融。诗人用"孤云""飞鸟""松声""西风"等意象,既写景又抒情,最后落脚在对社会不重人才的批判,显得深沉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