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且约牡丹之饮(庚申岁二月二十八日也) 其二

只要寻花子细看,不妨草草有杯盘。
莫因红紫倾城色,却去摧残黑牡丹。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生活化,像朋友间随性的对话。诗人和朋友一起赏花喝酒,主题看似简单却暗含深意。

前两句"只要寻花子细看,不妨草草有杯盘"是说:我们专心赏花就好,下酒菜简单点也无所谓。这里用"草草"形容随意的酒菜,反衬出赏花的专注,展现了文人雅士不重物质享受的清雅趣味。

后两句突然转折:"莫因红紫倾城色,却去摧残黑牡丹"。诗人提醒不要被那些艳丽的花朵迷惑,而去伤害不起眼的黑牡丹。这里的"黑牡丹"可能指代质朴无华的事物或人,也可能暗喻被忽视的真善美。诗人用对比手法,通过"红紫倾城色"和"黑牡丹"的强烈反差,批判了世人追逐浮华、轻视本真的现象。

全诗妙在将日常的赏花活动升华为人生态度的表达,用浅显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哲理:不要被表象迷惑,要懂得欣赏平凡中的珍贵。这种以小见大、寓理于景的写法,正是宋诗的典型特点。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