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日鲍端公宅遇吴天师联句(此首又见崔元翰集)
道流为柱史,教戒下真仙(维)。
共契中元会,初修内景篇(防)。
游方依地僻,卜室喜墙连(良辅)。
宝笥开金箓,华池漱玉泉(弈)。
怪龙随羽翼,青节降云烟(清)。
昔去遗丹灶,今来变海田(蕃)。
养形奔二景,鍊骨度千年(良弼)。
骑竹投陂里,携壶挂牖边(概)。
洞中尝入静,河上旧谈玄(元初)。
伊洛笙歌远,蓬壶日月偏(珣)。
青骡蓟训引,白犬伯阳牵(丹)。
法受相君后,心存象帝先(渭)。
道成能缩地,功满欲升天(淹)。
何意迷孤性,含情恋数贤(筠)。
共契中元会,初修内景篇(防)。
游方依地僻,卜室喜墙连(良辅)。
宝笥开金箓,华池漱玉泉(弈)。
怪龙随羽翼,青节降云烟(清)。
昔去遗丹灶,今来变海田(蕃)。
养形奔二景,鍊骨度千年(良弼)。
骑竹投陂里,携壶挂牖边(概)。
洞中尝入静,河上旧谈玄(元初)。
伊洛笙歌远,蓬壶日月偏(珣)。
青骡蓟训引,白犬伯阳牵(丹)。
法受相君后,心存象帝先(渭)。
道成能缩地,功满欲升天(淹)。
何意迷孤性,含情恋数贤(筠)。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场在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传统鬼节)时的聚会,地点是在鲍端公的宅邸,诗人与吴天师相遇并共同创作了这首诗。整首诗充满了道教的神秘色彩和修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长生不老的向往。
诗的开头提到“道流为柱史,教戒下真仙”,意思是道家修行者像历史的支柱一样重要,他们遵循真仙的教诲。接着,诗人提到“共契中元会”,表明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聚会,共同探讨修行的道理。“初修内景篇”则暗示他们在修炼内丹,追求内在的提升。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修行的环境和场景:“游方依地僻,卜室喜墙连”表明他们选择了一个偏僻的地方修行,房屋相连,仿佛形成了一个修行的共同体。“宝笥开金箓,华池漱玉泉”则描绘了修行时的珍贵物品和美好的环境,象征修行的纯净与高贵。
诗中还提到了“怪龙随羽翼,青节降云烟”,这里的“怪龙”和“青节”都是道教中常见的象征,代表着超凡脱俗的力量和境界。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修行成果的期待。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顾了自己修行的经历:“昔去遗丹灶,今来变海田”意味着过去的修行场所已经荒废,而如今世事变迁,修行依然继续。“养形奔二景,鍊骨度千年”则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希望通过修炼身体和灵魂,达到超越时间的境界。
最后几句诗提到“骑竹投陂里,携壶挂牖边”,描绘了修行者的生活状态,他们骑着竹子(象征道教中的仙器),带着酒壶,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伊洛笙歌远,蓬壶日月偏”则暗示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追求如仙境般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修行场景、道教象征和长生不老的追求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中充满了道教的神秘色彩和修行的意象,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和对尘世的超脱。通过这些意象和情感的表达,诗人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