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曲送别沈五遂初
江南二月春风吹,江边杨柳千万枝。行人欲折不忍折,笼烟蘸雨垂绿丝。
王恭张绪不可见,困酣娇眼如欲啼。攀条流涕桓宣武,何不移栽玄武陂。
昔日幽燕轻薄儿,斫取柔条系斑骓。越溪春半如花女,祓褉牵裳怜爱谁。
羌管声中伤别离,声声寄我长相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二月春风吹拂下,江边杨柳依依的送别场景,充满了离愁与柔情。以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
1. 春景与杨柳的象征
开篇用"春风吹""千万枝"展现江南早春的生机,而"笼烟蘸雨垂绿丝"的杨柳,像被烟雾雨水浸润的绿丝带,柔美中带着朦胧的哀愁。杨柳自古象征离别,这里更突出"欲折不忍折"的矛盾——行人想折柳送别却又不忍伤害枝条,暗示离别的不舍。
2. 历史典故的化用
诗中提到"桓宣武"(东晋桓温)和"玄武陂"(曹操的园林),借用古人见杨柳流泪的典故,表达"既然这么爱杨柳,为何不把它移植到身边"的痴想,加深了眷恋之情。而"幽燕轻薄儿"砍柳条系马、"越溪如花女"牵衣惜别的对比,既写北方游侠的洒脱,又写江南女子的缠绵,展现不同地域的离别风情。
3. 音乐与情感的升华
结尾的"羌管声"(胡地乐器声)将离别推向高潮,声声乐音仿佛在说"长相思",把眼前的伤别延伸到别后的无尽思念,余音袅袅,令人回味。
全诗精髓:
通过杨柳的柔美、历史的厚重、南北风俗的对比,把一场普通送别写得既细腻婉转又辽阔深沉。最后用音乐作结,让离愁超越时空,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