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愤

积弊和戎久已知,不图大木竟难支。
昆仑漫忆三通鼓,淝水难同一局棋。
今古无穷终是幻,死生有尽亦何悲。
夷齐去后无知己,欲上西山继采薇。

现代解析

这首《感愤》表达了对时代弊病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

首联“积弊和戎久已知,不图大木竟难支”直接道出了作者对长期存在的社会弊病和外交困境的清醒认识。他原本以为凭借强大的力量可以支撑局面,但现实却让他感到失望,连“大木”也难以支撑。

颔联“昆仑漫忆三通鼓,淝水难同一局棋”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往昔辉煌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昆仑山上的鼓声象征着昔日的荣耀,而淝水之战则暗示了当下的局势复杂难解。

颈联“今古无穷终是幻,死生有尽亦何悲”则转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作者认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最终都如梦幻般虚无,而生死有尽,也不必过于悲伤,透露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尾联“夷齐去后无知己,欲上西山继采薇”则借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在混乱时代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作者感叹在伯夷、叔齐之后,再无知己,只能效仿他们隐居西山,采薇而食,坚守自己的节操。

整首诗既有对现实的愤懑,也有对人生的哲思,表达了作者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坚守。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融入其中,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怀。

张家玉

(1615—1647)广东东莞人,字元子。崇祯十六年进士。李自成破京师时被执,劝自成收人望。自成败,南归。隆武帝授翰林侍讲,监郑彩军。隆武帝败,回东莞。永历元年,举乡兵攻克东莞城,旋失。永历帝任之为兵部尚书。又结连草泽豪士,集兵数千,转战归善、博罗等地,旋为清重兵所围,力尽投水死。永历帝谥文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