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后一夜月中露坐二首 其一

火云散作郁金云,檐际移床偃病身。
古井石崖新汲水,花洲苔砌荡晴尘。
风才小动即停吹,竹自不凉那及人。
独感今宵上弦月,桂梢分露滴纱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炎热的七夕之夜,诗人选择在户外赏月,感受自然的清凉与宁静。让我们逐句解析:

1. 火云散作郁金云:原本是炎热的云,像火焰一样,现在变成了郁金香的云。郁金香是一种花,这里通过比喻,表达云朵从炎热变得清新。

2. 檐际移床偃病身:这是说诗人从屋檐下搬了一张床,让自己躺下来小憩。这里的“偃”是躺下的意思,诗人因病而感到不适,希望通过休息来恢复。

3. 古井石崖新汲水:诗人去远处的古井取来了一桶清澈的新水。这表明他重视自然,渴望得到更纯净的水源。

4. 花洲苔砌荡晴尘:花洲指长满花草的地方,这里用苔砌来形容地面,像铺满了苔藓。晴尘是指晴天里的尘埃。诗句描绘了一个清新、干净的自然环境。

5. 风才小动即停吹:微风吹来,但是很快又停了。这里表现了风的脆弱和短暂。

6. 竹自不凉那及人:竹子自身并不感到凉爽,但诗人却觉得凉爽。这里隐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竹子本身没有感受到凉爽,但诗人却从中感受到了凉意。

7. 独感今宵上弦月:诗人独自感受到今晚满月的美丽。上弦月是指一个月亮逐渐变圆的状态。

8. 桂梢分露滴纱巾:桂花树上的露珠滴在诗人的纱巾上。这句诗描绘了夜晚的静谧和露水的可爱,也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体验,展现出一种宁静、平和的心境。诗中的自然景物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