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黄昏的萧瑟景象,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变迁的深沉感慨。
开头两句写秋日梧桐在暮色中摇曳,夜间的风露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秋偏"二字巧妙点出秋天已过半,时光流逝之感油然而生。
三、四句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曾经的高岸变成了深谷,暗示世事巨变;残阳下的蝉鸣更添愁绪。这两个画面既写实景,又暗喻人生境遇的转变。
五、六句转入回忆:当年离乡时的体面衣着,如今已成追忆;在外祖母家采摘梨栗的童年欢乐,与眼前沧桑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外家"指母亲娘家,温馨的儿时记忆反衬出现实的落寞。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诗人说自己白发苍苍走遍人间,最终却依然像当年一样,在寺庙借宿安身。这个循环既写实又充满象征意味,暗示人生兜兜转转,终究难逃命运的轨迹。
全诗通过秋景、变迁、回忆的层层递进,将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完美融合。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每个意象都饱含深意,让读者在萧瑟秋意中,感受到时光无情与人生无常的永恒主题。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