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自警示平父

圆融无际大无馀,即此身心是太虚。不向用时勤猛省,却于何处味真腴。

寻常应对尤须谨,造次施为更莫疏。一日洞然无别体,方知不枉费功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的核心思想是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觉,不断反省自己,以达到内心的纯净与智慧。

首先,诗人用“圆融无际大无馀”来形容一种无边无际、无所不包的境界,意思是说我们的身心本质上是与宇宙一体的,就像太虚一样广阔无垠。这告诉我们,人的内心具有无限的潜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接着,诗人强调“不向用时勤猛省”,意思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时刻都要不断反省自己。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无法体会到真正的智慧与快乐。这里的“猛省”指的是深刻的自我反思,而不是表面的思考。

然后,诗人提到“寻常应对尤须谨,造次施为更莫疏”,意思是说即使在平常的待人接物中也要谨慎小心,尤其是在匆忙或紧急情况下更不能疏忽大意。这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不能掉以轻心。

最后,诗人说“一日洞然无别体,方知不枉费功夫”,意思是说当我们有一天突然领悟到万物的本质时,才会明白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这里的“洞然无别体”指的是彻底看透事物的本质,意识到一切都是一体的,没有分别。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觉,不断反省自己,谨慎行事,最终才能达到心灵的纯净与智慧的境界。它的魅力在于用浅显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提醒我们不要被琐事迷惑,要时刻关注内心的成长与提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