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之三 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都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申之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杨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蝉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之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维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嘹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论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现代解析

《哀郢》是屈原被流放时写下的悲歌,核心是表达对故都郢城的深切思念和亡国之痛。全诗用三个层次展开:

1. 流亡之苦
开篇用"老天爷喜怒无常"比喻楚国命运多舛,百姓流离失所。屈原详细描写自己乘船离开郢都的场景:他不断回头张望故乡方向,船桨划得慢吞吞,眼泪像雪珠子般滚落。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他"一步三回头"的不舍,连洞庭湖的波涛都成了阻隔回乡的障碍。

2. 精神煎熬
九年过去,屈原始终无法释怀。他登上高坡远眺,发现曾经繁华的郢都竟可能变成废墟("夏之为丘"),连城门都长满荒草。最让他痛心的是,朝廷里小人("谗人")当道,他们像演戏般装出忠诚模样("外承欢之汋约"),真正的忠臣却被排挤。这里用"尧舜被污蔑"的典故,暗指楚王像昏君一样不分忠奸。

3. 生死乡愁
结尾的"乱曰"是全诗高潮。屈原说自己像飞鸟眷恋旧巢,狐狸死时也要头朝出生地方向,强调人对故乡的眷恋是本能。最后两句尤为震撼:他明明无罪却被放逐,这种委屈日日夜夜都在啃噬他的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交织。屈原用"船行江上"的流动视角,把地理上的距离转化为心理上的痛苦,使抽象的爱国情怀变得可感可触。特别是"鸟归巢""狐首丘"的比喻,用动物本能反衬人的无家可归,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