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古老柏树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它在漫长岁月中的变迁。
前两句写柏树的外形:树干高大,枝叶稀疏,像一条盘曲的虬龙;树皮开裂,横卧在草丛中,却依然抽出新芽,焕发翠绿的生机。诗人用"立虬"形容柏树的姿态,既写出它的苍劲,又赋予它一种神话般的威严。"裂柯横草"则暗示柏树历经风霜,却依然顽强生长。
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柏树的古老:诗人提到"七株嘉庆三年看",说明这棵树在嘉庆三年(1798年)时就已经存在,而如今(诗人写作时)又过去了许多年。诗人感慨,这棵树见证了人间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却依然屹立不倒,默默生长。
整首诗的精髓在于通过一棵古柏,展现生命的坚韧与时间的流逝。柏树虽然外表沧桑,却依然充满活力,象征着一种超越时间的力量。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对柏树的客观描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耐人寻味。
魅力所在: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将一棵古柏写得栩栩如生,并赋予它深刻的象征意义。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柏树的形象,还能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思考时间与生命的意义。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