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朱碧山赞画成罗旁功

君不见康乐翁,淮淝有侄成肤功。又不见记室史,宋家平定由兹始。

天生杰士济时难,岂与樗栎甘投閒。老骥伏枥志千里,况在青春鬓未斑。

桑弧蓬矢悬门冀,请缨投笔吾人事。文谟武略张弛间,俎豆戎行非有二。

忆公初试闽幕时,读书读律弘兼资。致君尧舜已有术,俗格拘孪未尽施。

沧溟正刷鹏抟羽,碧汉秋风待时举。三尺干将重淬磨,搴旗伐鼓陈师旅。

可以阖,可以开,九天震动鸣风雷。可以进,可以退,蛟龙伸屈谁能会。

胸中数万藏甲兵,萧曹伊吕相峥嵘。指挥勿浪徒誇评,神机默运真难名。

向年已奏牂牁续,今兹渌水波澄碧。干戈载戢牛马归,率土普天皆版籍。

皇明一统浑为家,谁哉铜柱分茅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将领朱碧山战功的颂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展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用典
开头用两位历史名人(谢安的侄子谢玄、南朝宋的开国功臣)作对比,强调真正的英雄生来就是要解决时代危机的,不会像无用的木头一样被埋没。这里用"老马虽然趴在马槽边,心里却想着驰骋千里"的比喻,突出主人公虽年长但雄心不减。

2. 英雄形象塑造
用"门楣上挂着弓箭"象征尚武精神,"请缨从军"的典故表现主人公主动报国的决心。说他既能文(读书断案)又能武(带兵打仗),像未完全出鞘的宝剑和等待秋风起飞的大鹏,暗指他怀才不遇但终得重用。

3. 军事才能描写
用"宝剑重磨""战鼓雷鸣"等战场意象,展现主人公用兵如神:能攻能守、能进能退,像蛟龙般灵活。说他脑子里装着千军万马的谋略,堪比古代名相萧何、伊尹,强调他的智谋远超常人夸夸其谈。

4. 战功与盛世
最后写他平定边疆(牂牁、渌水指西南地区),让战火停息、百姓回归农耕生活,帮助明朝实现天下一统。结尾反问"谁还能像古代将领那样靠立铜柱来标榜战功",其实是说他的功绩已不需要这种形式化的证明。

全诗亮点在于:
- 用"宝剑""蛟龙""大鹏"等一连串动态比喻,把军事才能写得活灵活现
- 通过"可以进/退""能开/合"的排比句,展现将领的战术灵活性
- 最后用太平盛世的画面(收兵器、养牛马)反衬战功的伟大,比直接夸赞更有力量

本质上是通过歌颂一位老将的功绩,表达对国家统一、边疆安定的赞美,同时暗含"英雄不问出处,重在真才实干"的人才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