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桑通判吊文文山六歌失火

两宫万里塞云黄,三闽四广天子忙。孤忠老臣老不死,膏血几时湔国耻。

天高欲诉衍六歌,手把怨笔濡天河。天河不乾怨长在,朝廷凌迟家破碎。

老臣已死稿苴存,金玉辉生旧墨痕。郁攸小儿那解事,纸影虽空有文字。

传人流世自千年,击剑重歌双泪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直白悲愤的语言,讲述了一位老臣对国家命运的痛心疾首。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时代背景的惨烈
前四句像历史纪录片:皇帝四处逃难("三闽四广天子忙"),国土被敌人铁蹄践踏("塞云黄")。老臣眼睁睁看着国家衰败,却无力回天,只能用血泪写诗("膏血几时湔国耻"),这种无力感令人窒息。

2. 文字的力量
诗人把笔比作蘸着银河水的武器("手把怨笔濡天河"),说明他的愤怒像银河一样永不干涸。最震撼的是"郁攸小儿那解事"这句——纵使火灾烧毁了诗稿("纸影虽空"),但文字承载的精神永不消失,就像凤凰涅槃后更耀眼("金玉辉生旧墨痕")。

3. 穿越时空的共鸣
结尾处后人击剑高歌、泪流满面的场景("击剑重歌双泪前"),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爱国诗篇就像火炬,能在千百年后重新点燃后人的热血。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正是诗歌最动人的力量。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臣布满老茧的手——粗糙但充满力量。它告诉我们:文字可能被焚毁,但精神永不磨灭;朝代会更替,但爱国者的赤诚永远鲜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