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葺檀园初成伯氏以诗落之次韵言怀

短筑墙垣仅及肩,多穿涧壑注流泉。放将苍翠来窗里,收取清泠到枕边。

世欲何求休汗漫,我真可贵且周旋。一龛尚拟追莲社,不用居山俗已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刚刚建成的私家小园林(檀园),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展现了主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小园景致
前四句像一组镜头:矮矮的围墙只到肩膀高(说明不设防的开放心态),园中引山涧泉水形成流动水系。推开窗户就能把苍翠山色迎进屋,躺在床上也能享受清冽的泉水声。这里用"放将""收取"两个动词,把自然景物写得像可以随手取放的物件,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2. 生活哲学
五六句是诗眼:面对世俗欲望不必劳心费力("汗漫"指徒劳),最可贵的是保持自我本真("周旋"指从容应对)。就像主人建造这个小园,不求豪华气派,只要足够安放身心。

3. 精神追求
最后两句用典故表明心迹:哪怕只有佛龛大的地方("一龛"),也想像东晋高僧慧远结社念佛("莲社")那样修行。虽然没住进深山,但通过建造这个小园,已经达到了超脱俗世的效果。

全诗妙在把建园小事写出大境界:矮墙、流泉、窗景这些日常元素,经诗人组合后成为抵抗浮躁世界的堡垒。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小确幸"智慧——不需要与世隔绝,在方寸之地就能找到心灵净土,就像我们今天在阳台上种花、书房里喝茶也能获得宁静一样。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