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春绮遗像
嗟余只影系人间, 如何同生不同死?
同死焉能两相见, 一双白骨荒山里。
及我生时悬我睛, 朝朝伴我摩书史。
漆棺幽閟是何物? 心藏形貌差堪拟。
去年欢笑已成尘, 今日梦魂生泪泚。
译文及注释
人亡有此忽惊喜, 兀(wù)兀(wù)对之呼不起。
突然发现已失去的人有遗像感到很惊喜,用心的看着它终日相呼而不得一应。
此:指遗像。兀兀:用心的样子。对之:看着它。
嗟余只影系人间, 如何同生不同死?
感叹余生孤零零的一个人,为什么一起活着却不一起死呢?
嗟余:感叹余生。只影:孤零零的一个人。
同死焉能两相见, 一双白骨荒山里。
一起死了还能够在地下相见,我们的白骨还可一起埋在荒山中。
及我生时悬我睛, 朝朝伴我摩书史。
等到投胎出生时悬挂着我的眼睛,看着你每天陪伴着我研究书画史书。
悬我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悬挂我的眼睛。摩书史:研究书画史书。
漆棺幽閟是(bì)何物? 心藏形貌差堪拟。
紧紧关闭的漆黑棺材是什么?心里面你的声容相貌跟实际的的差不多啊。
漆棺幽閟:紧紧关闭的漆黑棺材。差:差不多。堪:可以。拟:相似。
去年欢笑已成尘, 今日梦魂生泪泚(cǐ)。
上一次的欢笑早已是很久以前,梦魂中偶念旧事,亦不禁流下泪水。
泪泚:流下清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突然发现已失去的人有遗像感到很惊喜,用心的看着它终日相呼而不得一应。
感叹余生孤零零的一个人,为什么一起活着却不一起死呢?
一起死了还能够在地下相见,我们的白骨还可一起埋在荒山中。
等到投胎出生时悬挂着我的眼睛,看着你每天陪伴着我研究书画史书。
紧紧关闭的漆黑棺材是什么?心里面你的声容相貌跟实际的的差不多啊。
上一次的欢笑早已是很久以前,梦魂中偶念旧事,亦不禁流下泪水。
注释
此:指遗像。
兀兀(wù wù):用心的样子。
对之:看着它。
嗟余:感叹余生。只影:孤零零的一个人。
悬我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悬挂我的眼睛。
摩书史:研究书画史书。
漆棺幽閟(bì):紧紧关闭的漆黑棺材。
差:差不多。堪:可以。拟:相似。
泪泚(cǐ):流下清泪。
赏析
此诗是陈师曾为继室汪春绮所作,全诗纯用白描,感情跌宕起伏,是悼亡诗中的杰作。前二句,人虽已故,犹有遗像在焉,犹可朝夕相对,这是一喜,然终日相呼而不得一应,翻成悲怆。三四句承上,所悲者,留己一人苟活于世,“如何同生不同死”,问得痴绝。五六句再承上句,用顶真格,句法密不透风,然则即便同死,亦不得相见,惟留一双白骨没于荒山而已。六句间感情大开大阖,令人动容。后六句宕开一笔,极写夫妻感情之深。悬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伊人虽逝,音容笑貌宛在,而梦魂中偶念旧事,亦不禁流下清泪。全篇字字血泪,师曾可谓深于情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陈三立悼念亡妻的作品,语言直白却情感浓烈,像一封穿越生死的家书。
开篇"人亡有此忽惊喜"就极具冲击力——妻子去世后留下画像,诗人竟感到"惊喜"。这种反常理的情绪,恰恰展现了他睹物思人的强烈思念。但画像终究不会回应,只能"兀兀对之呼不起",空荡荡的房间只剩他独自面对沉默的画像。
中间六句是锥心刺骨的生死拷问:诗人先问为何夫妻不能同死,又马上意识到若真同死,两人白骨埋在山里也无法相见。这种左右为难的纠结,把丧偶者既想追随亡妻又不得不独活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后六句转向生活细节的回忆:画像中妻子明亮的眼睛,曾经日日陪伴他读书;漆黑的棺材虽然阴森,但心中珍藏的容貌更鲜活。最后用"欢笑成尘"与"梦魂泪涌"的今昔对比,让读者看到时间非但没有冲淡伤痛,反而让思念在回忆中愈发汹涌。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对着遗像喃喃自语。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朴实——用"漆棺""白骨"等直白的死亡意象,用"摩书史"等日常相处片段,构建起跨越生死的对话。这种真挚的哀思,让普通读者也能从诗句中触摸到爱情最原始的模样: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失去后,连看到遗像都会又喜又痛的绵长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