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紫芝图》描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忠孝精神的赞颂,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开篇回忆与自省
前两句"坐诵行歌忆紫芝,江南有愧断肠词"写诗人静坐诵读、行走歌唱时想起"紫芝"(象征高洁的仙草),同时为自己在江南写的"断肠词"感到惭愧。这里暗示诗人对过去某些作品不够完美的反思。
2. 神话典故的运用
"后于王母三千岁,始见商山十二枝"借用神话传说:西王母的紫芝三千年一开花,商山四皓采食紫芝而长寿。诗人通过夸张的时间跨度,强调紫芝的珍贵难得,暗喻高尚品格需要长期修养。
3. 祥瑞意象的铺陈
"日上宝光应倒射,柱间甘露足华滋"描绘紫芝生长的神奇景象:阳光倒射形成宝光,甘露滋润使其繁茂。这些意象烘托出紫芝的神圣不凡,象征美好品德需要天地精华的滋养。
4. 结尾的乡土情怀
最后两句"吾乡岁晚滩声小,忠孝波澜断在斯"将视线拉回现实:故乡岁末的河滩水声渐弱,但忠孝精神(如紫芝般的高尚品格)的波澜在此永存。诗人把抽象的道德观念与具体的家乡景物结合,显得真挚动人。
全诗通过紫芝这一核心意象,将神话传说、自然景象与道德追求巧妙融合。诗人既表达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又落脚于忠孝这样的现实品德,使得诗歌既有浪漫色彩,又具备现实意义。艺术手法上善用夸张(三千年)、对比(神话与乡土)和象征(紫芝喻美德),语言凝练而意境开阔。
释宝昙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卐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为寺。复至四明,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为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