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骏马图

昭陵石刻今无有,绢素乃能存不朽。
当时奇骨济时艰,驾驭尽入天人手。
隋家再世俱凡庸,不知肘腋生英雄。
晋阳奋起六骏马,蹴踏人海波涛红。
帝王一出万邦定,干戈四指群小空。
淩烟勋臣尽图画,一旦肯遗汗血功。
呜呼何从得此样,规模却与石刻同。
乃知帝王所驭乃龙种,岂可求之凡马中?
唐家开基三百载,展卷尚觉来英风。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唐太宗的骏马图为切入点,通过对比现实与艺术的永恒性,歌颂了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的功绩。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艺术与现实的对比(前四句)
诗人开篇就说唐太宗昭陵的石刻骏马已经风化消失,但画在绢布上的骏马图却能长久保存。这里用"绢素不朽"反衬"石刻无有",突出艺术超越时间的力量。后两句说这些骏马当年帮助李世民平定乱世,如今它们的英姿只能通过画作留存。

2. 历史回溯(中间八句)
用"隋家凡庸"作铺垫,突出李世民在晋阳起兵时的非凡气概。"六骏马"指李世民征战时的六匹战马,"蹴踏人海波涛红"生动描绘出战场厮杀的场景。接着赞美李世民统一天下、扫平叛乱的功绩,提到凌烟阁功臣画像时,特意强调战马的功劳也不该被遗忘。

3. 升华主题(最后六句)
诗人看着画作发出感叹:这些马匹的画像竟和消失的石刻一模一样,说明它们不是普通马匹,而是"龙种"(真龙天子的坐骑)。结尾"展卷尚觉来英风"是说打开画卷时,依然能感受到三百年前大唐开国的雄风,把对画作的欣赏升华为对盛唐气象的追慕。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骏马图作为穿越历史的窗口——通过一幅画,让我们看到李世民的创业历程、大唐的崛起气象,以及艺术对抗时间的力量。诗中"蹴踏人海波涛红"等句子画面感极强,普通人读来也能在脑海中浮现出金戈铁马的壮阔场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