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师生分别时的深情厚谊,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介绍背景:沔阳(湖北地名)有位老先生的孙子殷邦宁,四年来在花斋(可能是书房)跟着作者学习诗文。用"佳孙"夸对方品学兼优,"侍艺文"体现学生虚心求教的态度。
后两句写离别场景:在合江亭分手后,作者望着学生远去的身影,直到他的背影融入天边晚霞。一个"逐"字特别生动,既写目光追随,又暗含不舍之情。暮云的意象既点明分别时间,又给离别蒙上淡淡的惆怅。
全诗妙在把平凡的师生情写得真挚动人。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友话别般自然,但字里行间都是对学生的欣赏和牵挂。特别是最后那个遥望的镜头,让人联想到所有送别亲友时的共同体验,很容易引起共鸣。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